查干湖位于吉林省西部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,总面积近500平方公里,是吉林省的渔业生产基地,盛产胖头鱼、鲤鱼、草鱼、鲫鱼等68种鱼类。独特的生态和地理环境,造就了这里自古以来凿冰捕鱼的风俗。每年12月中旬开始,这里进入冬捕的黄金期。

每天冬捕队收获多少,往往取决于“渔把头”的眼光。“把头”,是蒙古语里“巴图鲁”的谐音,意思是“英雄”。“渔把头”就是捕鱼的英雄,是整个冬捕的领头人。有经验的渔把头会通过观察冰面来判断鱼群的位置,决定在哪儿布网,这是能不能出“红网”的关键,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。前几天,我们就跟着3号冬捕队年轻的渔把头——辛继龙把头学了几招。
总台记者 张傲然:今天要去捞一网大鱼。早上六点半,我们跟随查干湖的渔民踏冰出发。现在的气温是零下20摄氏度,用当地的话讲,嘎嘎冷。
五十多人的队伍,得有个“头儿”,很多人也叫渔把头。这支队伍的渔把头就是辛继龙。
总台记者 张傲然:今天打鱼能不能丢面儿啊?
查干湖第二十二代渔把头 辛继龙:那能吗!多少年了,我有招。
总台记者 张傲然:什么招?
查干湖第二十二代渔把头 辛继龙:看冰、看地理位置。
总台记者 张傲然:怎么看?
查干湖第二十二代渔把头 辛继龙:趴冰,看冰层厚度、冰层气泡、冰层的透明度,多方面。鱼群多了,就会有这些气泡。
总台记者 张傲然:想在冰下捕大鱼总共分几步?没那么麻烦,先打个入网口,在它1000米的地方再打个出网口,把网下进去,兜住鱼群,拉出水面。
查干湖第二十二代渔把头 辛继龙:你说得挺简单的,网在冰下怎么走?怎么调整方向?没有这些工具干不成。打冰眼的是冰镩子,冰崩子专门负责刨冰。把冰刨出来让冰底下的空间更大一些,方便扭矛走钩,调整方向。扭矛负责调整穿杆方向,它就是负责穿杆行进速度的工具,一点点让穿杆往前走。
总台记者 张傲然:这就是带动底下的穿杆,穿杆后面接的就是绦和网了。
总台记者 张傲然:十八般“冰器”,凝结着查干湖渔民的冬捕智慧。但是想拉动两千米的大网,光靠人力可不行。大家看,马上蹄铁、马拉绞盘,查干湖的冬捕传承千年,骏马的身影始终相伴。
查干湖第二十二代渔把头 辛继龙:因为我们查干湖冬捕,年年使用的都是6寸网眼,小鱼都漏出去了,我们年年都会往湖里投放100万斤的鱼苗。查干湖有一句老话叫猎杀不绝,说的也是这个道理,这也是我们渔把头代代相传的规矩。
总台记者 张傲然:这鱼瞅着不少,能有多少斤啊?
查干湖第二十二代渔把头 辛继龙:得有3万多斤吧,咋样,不丢面儿吧?
科学捕捞生生不息
让查干湖年年有鱼
(央视新闻客户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