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南大学:推进“双育两化一贯通” 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

小编

原标题:西南大学:推进“双育两化一贯通” 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

西南大学:推进“双育两化一贯通” 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
(图侵删)

为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、深厚人文底蕴、扎实专业知识,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,西南大学提出发展“重拾灵魂的教育、面向未来的教育、负责任的教育”,从培养目标、资源配置、质量标准3个环节入手,构建“双育两化一贯通”本科育人体系,深入探索育人新路径。

以“双育”为原点 找准定位优化培养目标

近年来,学校聚焦育人、育才(“双育”)目标,坚持把稳方向,找准定位。

学校发挥课程主渠道作用,深挖课程思政元素,体系化建设示范课30门、重点课100门,集中修订大纲4000余门,建成国家级、省部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5门。探索本硕博思政课教材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,围绕“四史”教育、重庆地域文化开设“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”“大国三农”校本特色课。

学校优化培养目标分层、学科专业分类、教学内容分级、培养过程分段、学生管理分流“五分模式”,每个专业重点建设6-12门核心课程,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。设置“宇宙自然大格局、国际人类大视野、家国民生大情怀、哲学管理大智慧、文化艺术大品位”五大通识课程模块,提供辅修、微专业、国际组织实习等学习机会,培养“基于综合、立于专业、归于个性”高素质人才。

以“两化”为支点 推动五育并举落实落细

西南大学以系统化、结构化(“两化”)管理为支点,统筹资源,提升效益,探索适应时代需求的教育模式。

以促进学科专业一体发展为目标,学校将36个学院、9个研究单位组建为11个学部,20个专业合并为植物生产类、工商管理类等8个专业群,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布局,完善协同育人机制。

学校落实“构建核心价值教育体系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、狠抓本科专业内涵建设、强化课堂教育教学改革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,完善教学激励制度建设”6大领域20项重点举措,率先发布“新农科本科教育创新行动计划”,探索农科人才“从种子到餐桌”多专业培养,开办人工智能等专业,推进一流课程建设,构建优质、开放的课程体系。

同时,将课程育人覆盖专业教育全课程、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、贯穿教学管理全过程,升级智慧教学,探索公体“四年一贯制”和俱乐部“第二课堂”,集成艺术教育课程资源,率先发布《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指导手册》,建立“基于专业成长的大学生劳动素养”评价标准。通过系列举措,落实落细“五育”并举。

质量标准全贯通 强化课堂教学形态变革

学校坚持质量标准全贯通,对照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,从“以教定学”转向“以学定教”;强化课堂教学形态变革,把质量要求融入课堂教学、课程考核、实践教育各环节;通过“45261”质量保障和大数据分析,形成全链条质量监控,全领域强化质量标准。

同时,学校基于成果导向理念推进评价改革,严格实行教授上课制度,推进教学序列全口径奖励制度、教学科研成果实质等效考评制度,教师评价以本为本;关注学生“两性一度”学习实效,课程评价以生为本,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形成、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评价,提升学业考核的过程性、覆盖面和学习难度。学校还将全校质量文化从“守规范”提升到“追卓越”,新农科、新文科、新工科、新师范齐头并进,“金专、金课、金师”建设硕果累累。

西南大学坚持“灵魂、未来、责任”质量观,扎实构建“双育两化一贯通”本科育人体系,实现了思政课、专业课、特色课“三课”同向,专业群、课程群、基地群“三群”同建,教师评价、课程评价、学业评价“三评”同进,推进资源共建共享、赋能增效,打造成为立足西部、辐射全国的高等教育品牌。

(作者:吴能表 罗欢 吴娟)(光明日报)

走出去 交朋友 为中式台球入奥铺路――专访乔氏创始人乔元栩

鹿林山变电站2号主变压器顺利投运

南海热带低压或加强为台风并影响广东 中南部等局地或有特大暴雨

江苏省宜兴市发布台风橙色预警

麦夸里岛地区发生6.5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

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和决定逮捕妨害文物管理犯罪案件483件1060人

机器学习开始预测人类生活多个方面

辽宁近5年累计改造老旧小区5230个,惠及居民230多万户

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发布雷雨大风黄色预警

青海黄南: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做优生态本底

江西今夜至明天将迎降雨 局地有大雨伴有强雷电或短时强降水

阿联酋等五国外长呼吁实现加沙永久停火

西南大学:推进“双育两化一贯通” 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相关内容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浮光网络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
取消
微信二维码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